星期二, 11月 19, 2013

浪漫創意的旅程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唐】杜牧)

鬚哥最喜歡閱讀及背誦的書,首要的是聖經,其次就是唐詩三百首。年幼的時候因為病而轉聾,雖然聽不清楚,但仍然喜歡閱讀不同的書,其中一本就是唐詩三百首,喜歡的原因不但是說出來很好聽,據考古學家說中國唐代時的方言像廣東話,在文字結構方面,例如詩人羅隱的《自遣》中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很明顯就是廣東話。鬚哥在大學一年級時,國文學系的香港同學告訴我,他們的教授教香港同學應該用廣東話閱讀唐詩,當然鬚哥聽不清楚平平仄仄的押韻,但在閱讀時,唐詩所描述的景況,很奇妙、特別的──就是能以視覺作呈現與思維,在誦讀唐詩時,猶如身在情景中。

南韓的雪嶽山,景色與中國北方普遍的寒山有點相似,與太后在山徑上漫行,山風雖飄忽微寒,但在汲取新鮮的空氣中,卻有心曠神怡的美感。雪嶽山除了有石徑斜,白雲蒸騰的美景外,在楓林及不同的樹景裡,更顯示了黃紅麗景的人生。因為在山徑路上,看到的不只是楓林,還有不同的林景──枯黃的林木、黃葉的樹、晚秋的紅落葉等,也有特別的動物──可愛的小松鼠及不同的鳥兒,從它們的動態上,很明顯的在努力尋找糧食,猶如常人的生活,但與人類不同的是:不用為明天是否能過冬而擔憂,而是一天找的食物,一天就夠了。晚秋的紅落葉也一樣,人的榮華,比不上楓葉美麗的紅,因為楓葉雖紅而盡時也會葉落,卻能在第二年再次自然的飄逸從綠轉紅,正如人生中不斷的、美麗的變幻。但人的榮華,卻是不斷的為將來作憂慮的預備,以致在人生的每一時刻,不能再次有華麗的轉機。因此,耶穌曾教導我們:「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4)

在漫步雪嶽山中,山徑有石也有泥土的路基,當中有不少的長者手拿著兩根杖竿很專業的步行,行走速度比普通人更快。鬚哥和太后卻以「慢」步不斷的攝影,捕捉群山的美景,享受視覺的感觸,同行同欣賞同攝影,正是夫妻浪漫的時刻。在山中晚秋的大自然景觀裡,黃紅色彩滿佈,遍地有枯萎的落葉、有幻變的黃葉、也有浪漫的紅葉,恰似色彩的人生,每一個人面對此情此景,都有不同的觀賞及面對的方式。請點擊以下連結欣賞:

1. 雪嶽寒山石徑斜

雪嶽山遊覽完後,回去首爾享受城市的景色,就是南山首爾塔、昌德宮及傳統民居北村,三景均有不同的感覺,南山首爾塔,向上乘車於山頂鳥瞰首爾城市特色,向下則步行自然路徑欣賞城市山林的晚秋美景。雖然已是立冬微寒時刻,但仍有蝴蝶及不同的昆蟲依舊飛翔採食,此種情景,與鬚哥住的長洲卻不一樣,立冬後的微寒,卻少了或沒有採食的昆蟲。故此,南韓的大自然場景,都有一種特別的性質,就是有漫長而堅定的精神,就如南韓的國花──木槿花,此花無論是美麗的花色或其生機,從春日一直至秋日都有漫長的花期,花開花落無窮,直至秋天霜降季節才逐漸沒落。請點擊以下連結欣賞:

2. 南山鳥瞰首爾市

在南韓都市首爾裡,皇宮及民居都有個別的特色,不會因為宮殿建築一定比傳統民居優美。景福宮是韓國古時朝鮮王朝五大宮之一,宮殿裡有其園地及溪池,但特色不多,但皇宮鄰近的平民居所,沒有以高高的建築遮蓋皇宮的美,反而以特別的建築襯托;其次,傳統民居北村有如中國或日本的美麗傳統民居,也有不斷的修護迄今都保持如昔,在晚秋的景色上,更突出民居的美。請點擊以下連結欣賞:

3. 皇宮與民居

最後的旅程,我們到梨花女子大學欣賞其秋景,學校不但有其美感,校園在結構方面也很特別,課室以玻璃窗作帷幕,在大道上以「峽谷」的形式進入,上層是花草綠油地,下層則是課室。大學的講堂,本是基督教會,因此保存十架在講堂建築物的頭頂,其他的建築物更保持著古色古香的味道,晚秋美景來臨,更顯示了梨花女子大學的校訓:真、善、美。 請點擊以下連結欣賞:

4. 真、善、美的大學

南韓的秋景,滿有自然美麗的色彩舖張,其實能給予韓人在視覺上培育出創意的啟發。因此,鬚哥和太后在部份藝術產品的商店裡,看到不少極具創意的、自然的產品。相反來說,香港四季大自然的美景,沒有太多顏色的變化,四季都是綠色,可能因為如此,較難在視覺上發展具創意的啟發與思維,只能配合香港的商業品質,大部份都是名牌的消費商品,毫無藝術層次的美感。
所以,不同國家的創意發展,全在乎當地的大自然美感如何啟發創造的靈感,例如德國的包浩斯(Staatliches Bauhaus),大部份的藝術家都有色彩繽紛的創造。聖經曾宣稱:「耶和華用能力創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聰明鋪張穹蒼。」(耶利米書10:12)故此,全球的大自然美景,其實能給人類有智慧的啟示,進而引發創造的靈感。

創意,就是源自上帝為我們創造的天地萬物。
最後,與大家分享以下太后本人的攝影,與鬚哥同影同行:

太后同影同行

星期四, 11月 14, 2013

黃紅麗景的人生


黃葉落,紅葉飄,正是晚秋華麗又浪漫的美景。

在現實人生的歷程中,每個人都不一定能享受這種浪漫,又或者看不到現實生活顯現的美景,惟有邁向自然的景色中,才能體會這種浪漫。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蘇幕遮》【宋】范仲淹)詩人范仲淹的詩詞首兩段正描述晚秋帶著寒意的煙霧,大地舖滿落地的黃葉情景,並將天地、山水兩景,顯示融為一體的薄霧時分的晚秋,人生正是如此。
生命中的變幻,猶如黃葉外,更有紅葉:「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唐】杜牧),較漂亮的紅葉非楓葉莫屬,楓葉的紅是經歷寒冷風霜的色,比春天容易凋謝的花更美更堅強。
無論是黃葉或紅葉,總括來說都要經歷在原生的綠色中,從中央的位置向邊緣轉變黃,再從邊緣中轉化為紅,猶如人生在苦難中的變幻。

聖經裡有一位人物名叫約伯,就如黃紅葉的變幻一樣,受盡極大的苦難。他是一位正直有公義的人,雖然不明白為何會受此苦難,但仍堅持對上帝的尊重,並向上帝呼求拯救,最後,上帝從旋風中,以天地萬物的特色詢問約伯:「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光亮從何路分開?東風從何路分散遍地?誰為雨水分道?誰為雷電開路?使雨降在無人之地、無人居住的曠野,使荒廢淒涼之地得以豐足,青草得以發生。⋯⋯」當約伯聽了上帝對他所說的天地所有萬物的奇妙後,就謙卑的回答:「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四二5-6)
約伯從萬物的變幻中,看到上帝偉大的作為,才明白自己只是渺小的。因此,苦難並不是上帝所賜予,而是人生中必有的變幻,猶如大自然萬物一樣。但上帝仍然愛我們,就如黃紅葉的華麗景色,讓我們能從苦難中顯示自身的美麗與堅強,創造出浪漫的時刻,以至黃紅麗景的人生,能成就愛的生命。

黃紅麗景

星期三, 5月 01, 2013

霧漫雨中肇慶遊


肇慶是中國歷史文化古城之一,位於廣東省的西邊,因為肇慶著名風景七星岩與鼎山湖很有吸引力,而且來回程較直接及方便,於是鬚哥與太后在四月完成最忙的時間後,就往肇慶同享自然之美,欣賞上帝創造的偉大。中國的山川狹谷等不同的風景,無論在任何一個省,都有其不同的特色,與歐美有很大的分別是:中國的風景不只是外表的美麗,很明顯的、有歷史悠久的深度。無論哪一地區的深山野嶺,都有中國古代的民間房屋或寺廟,故此,風景真正的美,不但在於大自然在此區的悠久歷史,也涉及不同的民族聚居於每一角落。

七星岩浪漫遊
四月是肇慶雨霧瀰漫的季節,只有十一及十二月左右才有比較少雨的日子,肇慶市近湖區的自然景色甚美,不會因為源源不絕的雨季而減少其美。七星岩從岸邊看來很小,但真正的在岩區步行的話就會發覺很大,起碼要上山步行約三小時才能完成山區的遊覽美,可惜當日的雨水滂潑,地面濕滑,為免不小心跌傷,故此只有在七星岩附近的岸邊,租三輪車沿岸遊,細賞霧漫七星岩的美。
1_七星岩浪漫遊

霧漫鼎湖山
鼎湖山也是肇慶的美麗景區,又叫白雲山,在市中心的牌坊乘搭巴士直接上山,約一小時有多,車費很便宜,無論有多遠都只是人民幣兩元。鼎湖山上有很多不同的景區,鬚哥和太后選擇去鼎湖區漫步,在進去前,在該區內的小食攤位品嘗當地著名的肇慶棕,然後漫步欣賞鼎湖山的美,但湖區因為霧大,行人步道暫時封閉不能進去,只有在山上遙望湖區,那裡不但有流泉,也有飛瀑,當時霧大得未能看到,只能看著霧鎖茂密的森林及附近不同的雨霧瀰漫的景色。除了湖區,那裡也有不同、有趣的仿古的青銅鼎,代表著當時國家的王權。其中兩個很美麗的,一個是商代「大禾方鼎」,以面寬濃眉厚唇大耳來表達偉大的「神人」角色;另一個則是西周時期的「龍紋鼎」,有趣的是龍紋頭下的卻是小牛,三邊的是龍頭大耳的紋飾。
2_霧漫鼎湖山

晚上返回肇慶市吃晚飯時,雨停了,於是趁機會在飯後,到附近的牌坊欣賞當地的音樂噴泉,八點開始,猶如香港維港每晚八點開始光影的變幻影像。音樂噴泉很特別,噴泉設於湖邊非牌坊廣場內,也有不同的彩色光影和音樂配合泉水噴灑。
3_華麗音樂噴泉

肇慶牌坊廣場,晚上有很多不同的活動,除了有美麗的音樂噴泉外,還有女人跟著大銀幕作健身的跳舞,也有孩子們在那裡學滾軸運動,小攤買賣等。肇慶市的晚上,可以說是當地人民的休憩時刻,也有作不同的運動和唱歌,反而市場或商場卻沒有很多人消費,較多消費的卻在像香港廟街的文明路。消費的文化,雖各有不同,但共通之點是:晚上工作完畢,許多人同樣會找尋放鬆自己的珍貴的一刻。
4_牌坊夜景

生命雖然各有不同珍貴的一刻,但最珍貴的不是今生乃是來世,當我們的人生走到盡頭時,就要有永遠的生命才能持續下去,這永遠的生命就是耶穌基督所賜予的。鬚哥從中國不同的地區旅遊,從當地不同的文化反省生命中人人不同的需要,縱使需要的不同,但生命最終要能持續下去的,就要有永生的盼望。

星期五, 4月 26, 2013

碑林之美,美於拓碑

西安碑林網上相冊

    西安的古蹟名勝中,最令鬚哥有興趣和欣賞的,除了秦城兵馬俑外,還有碑林,碑林是欣賞古代書法藝術的好地方。鬚哥在中學時代,每週要交週記功課,週記是一週內的日記,學校規定週記是要用毛筆寫,以書法作記錄方式,書法無論是優劣,根據書法的形式,都能顯現了個人不同的特色。故此,書法名家自我獨創的書法,就成為文字上的美學。

    透過名家書法,特顯出中文字的美感,從漢字的結構《六書說》:「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中,除了「形聲」是以音符為主,加上形符,其他的文字形式可以看到中文字的美感。拓碑,就是以專業的手法,將原來刻在石碑的書法拓出作為真實的拓本,書法、碑文是古人的墨寶真跡,也顯現不同的美感,令人在觀察揣摩時,從中欣賞漢字的美。

    在許多碑林中,看到有一個楷書碑文內容及作者名字也很有趣,碑文名稱:《瑚三希祝文》,作者名:洪不器哈哈達,寫作年份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其中的內容如此:「⋯⋯嫌貧欲富假威依權鑽營諂侫線鑽求援面誆背詐暗盜明騙口甜心苦耳輭目饞仁義禮智賊害傷殘苛求喻利不正失寬或下上上下前後後前左右右左圓方方圓外內內外通塞塞通南北北南東西西東黑白白黑紅青青紅低高高低公私私公厚薄薄厚同異異同短長長短中斜斜中身體髮膚保乏履水⋯⋯」,這作者用對比重覆的詞句,責備當時的人貪婪,是非不分,此碑文不但有趣,也很有意思。

    書法藝術中,鬚哥最喜歡行草,在碑林第一次看到林則徐的行草碑文《遊華山詩》,文筆有力、灑脫且有很強的結構,林則徐行草的特色,有如其人,當時為中國禁煙,在虎門銷煙,並開戰扺抗英國以毒品侵略中國,就是當時的鴉片戰爭,所以,林則徐的書法特色猶如其人。中國行草書法中,鬚哥最欣賞的是古代中國東晉時代的王羲之,他的行草書法很有獨特的風格,與其他的書法家不同,這風格就是不會將字體寫成行草的規範化,在整個法帖上,不單有行氣,也有龍飛鳳舞的優美,在龍飛鳳舞的節奏中,也能保持書法裡行氣的平衡,因此,當時被尊稱為「書聖」。除了書法藝術,鬚哥並留意與基督教信仰有關的拓碑,就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是指羅馬,這碑文是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刻製的,不但以特別的楷書書法藝術拓刻,也有敘利亞文。碑文裡記載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從古波斯來了一個傳教士名字叫阿羅本,得到皇帝唐太宗認同可以傳播基督教,當時基督教在中國演化時,為配合中國人的佛教文化而將之配合譯名,因此給中國人誤會是佛教。此碑文所述的名詞:三一妙身﹣﹣三一真神、彌施訶﹣﹣彌賽亞、室女﹣﹣童女瑪利亞、經留二十七部﹣﹣新約聖經廿七卷⋯⋯。

    景教源自敘利亞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Nestorian),上帝的稱呼則取自敘利亞文Alaha音譯,稱為「皇父阿羅訶」及按道教名稱,以「天尊」稱之。較有趣是,四福音書的作者以「法王」作稱呼: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馬可是「摩矩辭法王」、約翰為「瑜罕難法王」;教堂叫作「寺」;教士自然叫作「僧」。因此,景教就是中國第一代的基督教,可惜的是到了唐武宗滅佛,波及景教,從此沒落了。

    在碑林裡漫行,從碑林左左右右、前前後後,看到數也數不清的名家書法碑刻,每件碑文,除了各有性格的書法藝術,內容都能表達其不同的人生內涵,以拓刻留待後世。今日這個年代,不但愈來愈少人懂得欣賞古代中國的書法,更有甚者,再沒有值得讓人留念並能反思的中國藝術文筆。

星期五, 1月 18, 2013

兵馬俑的來世

秦始皇陵兵馬俑網上相冊


    西安﹣﹣是一個頗具特別文化的古城,城中心的行人及車道安排,都很有規劃。當地最著名也值得去視察的古蹟景觀,就是碑林和兵馬俑。
    秦始皇陵的兵馬陶俑,多得驚人,不但多而各有不同,不同的除了秦俑的身份外,無論是服飾、年齡、姿勢和神情等也相異。這些兵馬陶俑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宏偉且特別的雕塑創作,也由此而觀察到當時的秦始皇歷史,的確是以武力統一天下、南征北伐、攻佔土地,以武力征服六國的政治現象。
    筆者在博物館親眼看到兵馬陶俑數量之多,不但佔地無限,更明顯的從這種情景,看到秦始皇對面臨來世的懼怕,若非如此,又為何要以千軍萬馬的陶俑來陪葬呢?
    根據中國封建時代的傳統,作俑的有的是活人,當時秦始皇臨終後,二世皇帝繼位,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曾描述:「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指出二世皇帝將所有後宮沒有生育的人、所有造墓的工匠,全部被強迫陪葬而死,由此顯出秦朝的殘酷,若秦始皇真的要千軍萬馬的活人陪葬,必然會令國家陷入被外族侵略的危機,故此,秦始皇為要保護自己於來世,於是命令下屬製作千軍萬馬的陶俑,由此可見,秦始皇其實是懼怕死亡帶來的威脅。
    秦始皇在世雖然為統一天下的皇帝,但面對來世,生命終結也就會煙消雲散,更不能以陶塑的兵馬俑作來世的軍隊。因為世界的生命本來是有始有終,始於創造,終於塵土,既然終於塵土,千軍萬馬的陶塑,故此,也只能成為歷史性的回憶,並沒有任何盼望。
    來世的生命,應是源自真正的上帝﹣﹣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因為這才是永遠的生命,而非人手所做的物質、所作的神話。「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聖經.羅一19-20)因此,我們作為被上帝創造的人,臨終時是不需要以人所創造的陶俑作陪葬,只要相信並接受主耶穌作我們的救主,生命的管治者,如此才能有真實的、終極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