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15, 2008

從〈末路狂花〉電影看「罪」的傳續

《末路狂花》是很經典的一套透過公路(freeway)來演示內心情感,處處顯示著女性主義的電影,藉著公路沿途遇到的險阻作自我找尋或逃避,揭示出當代的文化與社會的氛圍。電影故事內的時代背景應是當時美國的20世紀六至七十年代,本文試以這電影來論罪的傳續性,筆者以「傳續」這詞來詮釋「罪的傳承與持續」的本質。
本片以freeway的無盡頭作開始,以大峽谷的懸崖盡頭作結。「罪」就像Thelma和Louise在freeway上,freeway是 free of other traffic表示開車很安全,沒有紅綠燈、交叉路、行人意思,罪給人的感覺正是如此,沒有管朿、警覺、任意而行,一經纏上了,就任由馳騁,慢慢的,更會奔向死路。罪是從亞當一人而來進入世界(羅五12),因著其傳續性,以致人陷在當中不能自拔。片末,Thelma對Louise說:「我不想做階下囚,讓我們繼續往前走,Go!」她們倆在擁吻後,Louise踩下油門,汽車衝向大峽谷。在世人眼中,傳續下來的「罪」卻是一種英雄式的悲壯,其表面為女性主義思想掩蓋,而非對其中所隱藏的「罪」加以譴責與防範。
一、罪的源流
1. 罪的開始
Thelma和Louise在旅程中,Louise為救Thelma而在憤怒的情緒中殺了欲強姦Thelma的男子,後來在劇情發展中,才慢慢揭露Louise的過去,原來她曾受傷害,而對方卻被判證據不足而釋放。在Louise的憤怒中,罪就開始形成,以致後來開了槍,本來Thelma建議盡快報警投案,但是Louise認為法律不能救她們,甚至無人會相信,更是徒勞的事情。創世記在記述該隱殺亞伯時,上帝對該隱說:「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他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他。」(創世記四7)當時發生的背景是酒吧,這場景可說是罪的架構,在罪的架構下,每一個人都不能倖免犯罪的意識或企圖。Thelma的無知,使她在酒吧裡的酒精刺激下無形中開始陷入罪的網羅。
2. 罪的傳續
那男人對Thelma直接的傷害,導致Lousie也間接成為罪的傳續者,連Thelma也不能倖免被牽連,正如保羅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馬書五12)根據Erickson的《基督教神學》中對「罪」的特性詮釋,罪的傳續中具有以下特性:
a. 失誤:雖然Thelma在事後不斷主張報警,也因此而埋怨Louise,但Louise的堅持令Thelma不得不爾,在這事件的開始,Thelma就選擇了錯誤的目標。
b. 感官慾望:後來Thelma遇見俊男J.D.,引發一夜情,滿以為可以在一起,誰知J.D.卻只是騙子,把她們的錢騙走後,更驅使Thelma和Louise走向絕地,Lousie陷於竭斯底理的狀態,這時的Thelma卻開始冷靜的領Louise離開,在途中更仿效J.D.的故事打劫便利店。感官的慾望導致Thelma陷在罪網不能自拔。
c.個人主義:當Thelma和Louise的綠色雷鳥大車在freeway奔馳的時候,不時遇見駕駛大油車的司機,以粗言穢語調戲她們,初時她們也不理會,直至Thelma開始被「罪」所掩,憤怒的情緒被激發,接著為了懲罰司機而槍擊油車使其爆炸,罪的傳續性令Thelma和Louise的行為變本加厲,以個人主義替代法律來懲罰惡人,以自我力量來建構對自己的保障。
3. 罪的後果
保羅在羅馬書六23節有很清楚的教誨,就是提醒我們:「罪的工價乃是死。」因此,Thelma和Louise在整個旅程中,因著她們所做的事,就帶來罪的「自然後果」,意即指罪順著因果效應所帶來的後果:
罪咎:此字義在筆者來說是指良心(上帝所賜,任何人的內心都會有的行為準則)的責備而引致的內咎。Louise開槍射殺了欲強姦Thelma的男人,Thelma本來想報警,但Louise認為無人會相信而阻止,Thelma的罪咎感就此開始形成,但當時她受Lousie的影響而壓抑了她的罪咎感,沒有去處理此事。
死亡:Thelma和Louise走投無路,被軍警追至大峽谷懸崖的盡頭,驅車直衝崖下而結朿她們的生命,她們的罪雖不至於死,但Thelma不想成為階下囚,Louise也認同了她的決定,因著Thelma和Louise的選擇而帶來死亡的結局。
二. 罪的社會層面
本片的背景,雖沒有明示是何時,但從片中的服裝及背景、六十年代的雷鳥來看,應是20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美國經歷六至七十年代的爭取平等的抗爭運動,但對婦女的岐視並未停止,因此在1966年,全國婦女組織成立,為婦女爭取獨立平等,直至1972年美國才通過禁止性別岐視的平等權利修正案,但因通過的州數不足,因而不能列入憲法之中。故此,可以想像到Thelma和Louise在這場景中所遭受之待遇:Thelma的丈夫只當她是僱人、Louise的男友一直不肯表示與她結婚的意圖、在酒吧險為陌生男士強姦、油車司機的口頭輕薄等諸如此類場面,突顯女性在片中是完全沒有地地位,只有警長Hil明白她們的處境而千方百計想挽救她們。
在這社會性罪惡的層面中,集體人格觀念就成為影響個人行為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個人行為也不能與社會整體性分開,Thelma和Louise也因此間接被迫而成當時社會現實下的罪犯。
三. 小結
其實Thelma和Louise不必選擇這條絕路,只因Thelma不想成為階下囚,在現實社會中,違反了法律理應接受審判並服刑,但是Lousie從起初因著自己過去的傷痕而認為法律並不能為她們帶來公義,這種想法影響了Thelma,以致Thelma也開始以自我主義來處理面對的問題,但卻帶來更多的問題。
罪因著人的心思意念為惡而在人的身上產生傳續性,就在「偏離正路」中開始突顯,正如詩篇十四3所記:「他們都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原文:敗壞)。」然而,「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它的權下。」(羅五14)那麼,「眾人都犯了罪」的話,又如何會存在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人?豈不是變成矛盾?馬丁路德對此的理解是:「罪與過犯之間有一點點的差別,罪是持續的一個狀況,過犯是具時間性的一個行動,結果是,所有人都犯了罪,不是因著同樣的舉動,而是滯留在同樣的狀況之下。就亞當所犯的第一個罪而論,只有他是行動上犯了罪,同時也滯留在罪的狀況中。」(《羅馬書講義》馬丁路德著,頁197)。
奧古斯丁對「眾人都犯了罪」的理解則為:「眾人在其中犯了罪」,「在其中」的意思就是「在這個人(亞當)裡面所有人都犯了罪」,換言之,原罪就是亞當的過犯,我們也被牽連其中,而不僅僅是罪的狀況之傳續。
因此,我們雖然沒有犯任何罪,但「罪」除了是可傳續性外,每一個人都在這「滯留的狀況」中,就不能倖免會為「罪」所污染,並牽連在其中,使我們在「罪」上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