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既然生下來就在世上受苦,那麼他們的生命有何意義?
溫偉耀博士患智障的小女兒曉華,才26歲,就被接回天家。
26歲應是燦爛的黛綠年華,但是,卻一直要為自己的生存而受苦,聽到這消息心下黯然,但也為曉華鬆了一口氣,因為,該是息去世上的勞苦、休息的時候了。
因著系統神學的功課,要聽很多溫博士的神學講座錄音,他是英國牛津大學的哲學博士,雖然鬚哥因為看不到口形而聽得很辛苦,只能聽得半成,但的確是精彩,精彩的是因著其生命的經歷及見證而做出來的神學,令人動容。
耶穌也是生下來就要在世上受苦,因痛苦至極而死—這是作父親的他給出的答案。
他認為小女兒曉華是他最敬佩的神學家之一,對的,從他的小女兒身上,作為博士父親的他學習很多博士所學習不到的功課,因為與曉華在一起的時間,令他更認識上帝。本來他的異象是中國事工,中國夢也做了33年,在那經歷中,曾灰心也曾放棄過,誰料在人生路上的兜兜轉轉中,上帝仍然讓他能在人生的兜轉裡,使用他成就中國的事工,上帝沒有放棄要使用他,在這段時間,上帝正預備著溫博士的心。
兜兜轉轉裡,上帝已在預備著我們,問題是:當我們看不到前路,以為是盡頭了,心灰了,是否還願意順服在這當下的失望裡?藉著我們不能解釋的困局,上帝在別處已為我們預備了出路,這份功課,真的不容易學習,因為人本就是軟弱的,眼是短視的,只能看見自己當下的苦況而看不到將來上帝得著榮耀的一刻。
願每一位愛主的弟兄姊妹在天路上能堅持著走下去。
紀念曉華
溫偉耀博士的見證
今日我有一個中國夢1
今日我有一個中國夢2
今日我有一個中國夢3
從藝術創作之路轉變而踏上傳道之路,是上帝的恩典,雖然是不同的路,但是方向和目標並沒有改變,就是冀望能以生命影響生命,將耶穌基督的愛,透過以往在藝術創作的經歷,和大家分享。
星期五, 2月 15, 2008
星期一, 2月 11, 2008
再談Atonement
意猶未盡,鬚哥從另一角度來看Birony的豐富的想像力引致“罪”發生的問題。
本來想像是無害的,但若傷害他人而不自知,這是否“罪”呢?不是有話說:「不知者不罪」嗎?Birony很有文學想像力,但只從表面去看到認為是事實的表象,又從晚上看到的事實幻化為假想而將Robbie告進官裡,這就不能推諉為自己文學想像力太豐富。一旦傷害人的表象若成為事實,這就是“罪”,因為人的思想如何的豐富、幻想,終究只是自己的思想,若沒有實踐為行動,根本就難以定論。
上帝賜給人類有自由意志,這意味著自己的行為就得自己負責,一旦犯罪,則斷不能推諉是社會的錯、父母的錯、少年的無知,Birony不斷的在文字中為自己辯護,因為她沒有辨法面對自己的“罪”。甚至,當她在漫天戰火的後方醫院,為年輕時曾仰慕她的、當兵受重傷的男孩放鬆繃帶,看見他破裂頭骨露出來的腦部時,那種震驚、不安、焦慮感,就像她看到了自己做成的傷口,這是誤用自由意志的代價。
鬚哥想起耶穌基督曾說:「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他犯姦淫了。」(馬太五28)當然,耶穌要求的是很高的標準,我們不可能達到,但祂的意思是提醒我們,只要心裡的意念一起,就會變成行動,進一步就形成了“罪”。
豐富的想像力,是任何文學或藝術家必須具備的條件,同樣是上帝所賜給人類的恩典,因為創作的源頭就是上帝:「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一1)這是美好的事物,也是美好的追求及自然的慾望,但今日人類濫用了創作、想像力,成為試探我們的慾望,罪的滋生源頭,就像Birony,嫉妒的心利用了她的想像力,造成了無可挽救的傷害。
“罪”既在心裡滋生成形,就難以除滅,終究變為行動,因此,除了個人要負起責任外,我們都需要救贖,當我們從耶穌基督的救贖中得到醫治,就能改變自我的本性,透過上帝的幫助,自然能控制“罪”的引誘,以致,我們與上帝的關係能得以改善。
星期六, 2月 09, 2008
Atonement
人的視野很窄,卻又自以為是,甚至容讓一己的偏見做成無可挽救的傷害。
“Atonement”是一齣電影,港譯作:「愛.誘.罪」,不太切合內容,鬚哥認為應譯作「贖罪」,因為這詞較能表達出影片中的內涵與意義。
“贖罪”是基督教的觀念,特別是指耶穌為世人的罪而死,祂自己以無罪之身,成為贖罪的代價。在這齣影片中,女主角Briony卻是為自己對大姊Cecillia的男友Robbie的偏見做成永遠的傷害而贖罪,影片的結局是Cecillia及Robbie已死於戰爭中,Briony不能為她所做的事贖罪,只能留下文字的遺憾,以想像來彌補傷痛。
錯誤一旦鑄成,作任何補救的行動都是無濟於事,主要的原因並非補救的行動有效與否,而是心中的「自以為是」:自以為可以藉著社會服務來掩蓋罪疚感、自以為可以在文字上用想像來銷減不安感、自以為可以在戰火漫天的戰場上會遇上Robbie並向他表白來減低焦燥不安,終其一生,Briony雖有創作的才華,但其生命蒼白而無力。
因罪所帶來的後果,其實不能藉著他物或事而移走,因為人始終不能脫離「自以為是」的窠臼,最明顯的是企圖以自己的有限性來克服焦燥不安和罪疚感,但是,自己永遠不能救贖自己,這是顯而易見。因此,亞當夏娃所犯的罪,重要的不在他們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而在—
自我為上帝:「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創三6)吃了這果子,自己就可以有智慧如上帝一樣。
自私:當上帝詢問亞當:「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麼。」(創三11)亞當即時的反應就是把責任推卸給夏娃,「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他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v.12)夏娃又把責任轉到蛇的身上:「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v.13)既然罪已犯,卻還不知悔改,把責任推來卸去。
其實,Birony愛上Robbie,除了因嫉而產生了偏見外,更讓妒嫉之心燃燒,不惜誣陷Robbie,使Cecillia和Robbie一生不能圓夢。自私而生的罪是很可怕的,會令人對生命真正的價值盲目,因為他/她的眼光都是放在自己的身上,忘了創造我們的是上帝。
“贖罪”—只有耶穌基督才能成為可能,不是我們自己做甚麼事來贖我們的罪,而是耶穌基督因著愛我們而釘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贖罪,我們才能除卻絕望,持有永恆的盼望。
“Atonement”是一齣電影,港譯作:「愛.誘.罪」,不太切合內容,鬚哥認為應譯作「贖罪」,因為這詞較能表達出影片中的內涵與意義。
“贖罪”是基督教的觀念,特別是指耶穌為世人的罪而死,祂自己以無罪之身,成為贖罪的代價。在這齣影片中,女主角Briony卻是為自己對大姊Cecillia的男友Robbie的偏見做成永遠的傷害而贖罪,影片的結局是Cecillia及Robbie已死於戰爭中,Briony不能為她所做的事贖罪,只能留下文字的遺憾,以想像來彌補傷痛。
錯誤一旦鑄成,作任何補救的行動都是無濟於事,主要的原因並非補救的行動有效與否,而是心中的「自以為是」:自以為可以藉著社會服務來掩蓋罪疚感、自以為可以在文字上用想像來銷減不安感、自以為可以在戰火漫天的戰場上會遇上Robbie並向他表白來減低焦燥不安,終其一生,Briony雖有創作的才華,但其生命蒼白而無力。
因罪所帶來的後果,其實不能藉著他物或事而移走,因為人始終不能脫離「自以為是」的窠臼,最明顯的是企圖以自己的有限性來克服焦燥不安和罪疚感,但是,自己永遠不能救贖自己,這是顯而易見。因此,亞當夏娃所犯的罪,重要的不在他們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而在—
自我為上帝:「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創三6)吃了這果子,自己就可以有智慧如上帝一樣。
自私:當上帝詢問亞當:「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麼。」(創三11)亞當即時的反應就是把責任推卸給夏娃,「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他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v.12)夏娃又把責任轉到蛇的身上:「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v.13)既然罪已犯,卻還不知悔改,把責任推來卸去。
其實,Birony愛上Robbie,除了因嫉而產生了偏見外,更讓妒嫉之心燃燒,不惜誣陷Robbie,使Cecillia和Robbie一生不能圓夢。自私而生的罪是很可怕的,會令人對生命真正的價值盲目,因為他/她的眼光都是放在自己的身上,忘了創造我們的是上帝。
“贖罪”—只有耶穌基督才能成為可能,不是我們自己做甚麼事來贖我們的罪,而是耶穌基督因著愛我們而釘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贖罪,我們才能除卻絕望,持有永恆的盼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