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視野很窄,卻又自以為是,甚至容讓一己的偏見做成無可挽救的傷害。
“Atonement”是一齣電影,港譯作:「愛.誘.罪」,不太切合內容,鬚哥認為應譯作「贖罪」,因為這詞較能表達出影片中的內涵與意義。
“贖罪”是基督教的觀念,特別是指耶穌為世人的罪而死,祂自己以無罪之身,成為贖罪的代價。在這齣影片中,女主角Briony卻是為自己對大姊Cecillia的男友Robbie的偏見做成永遠的傷害而贖罪,影片的結局是Cecillia及Robbie已死於戰爭中,Briony不能為她所做的事贖罪,只能留下文字的遺憾,以想像來彌補傷痛。
錯誤一旦鑄成,作任何補救的行動都是無濟於事,主要的原因並非補救的行動有效與否,而是心中的「自以為是」:自以為可以藉著社會服務來掩蓋罪疚感、自以為可以在文字上用想像來銷減不安感、自以為可以在戰火漫天的戰場上會遇上Robbie並向他表白來減低焦燥不安,終其一生,Briony雖有創作的才華,但其生命蒼白而無力。
因罪所帶來的後果,其實不能藉著他物或事而移走,因為人始終不能脫離「自以為是」的窠臼,最明顯的是企圖以自己的有限性來克服焦燥不安和罪疚感,但是,自己永遠不能救贖自己,這是顯而易見。因此,亞當夏娃所犯的罪,重要的不在他們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而在—
自我為上帝:「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創三6)吃了這果子,自己就可以有智慧如上帝一樣。
自私:當上帝詢問亞當:「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麼。」(創三11)亞當即時的反應就是把責任推卸給夏娃,「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他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v.12)夏娃又把責任轉到蛇的身上:「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v.13)既然罪已犯,卻還不知悔改,把責任推來卸去。
其實,Birony愛上Robbie,除了因嫉而產生了偏見外,更讓妒嫉之心燃燒,不惜誣陷Robbie,使Cecillia和Robbie一生不能圓夢。自私而生的罪是很可怕的,會令人對生命真正的價值盲目,因為他/她的眼光都是放在自己的身上,忘了創造我們的是上帝。
“贖罪”—只有耶穌基督才能成為可能,不是我們自己做甚麼事來贖我們的罪,而是耶穌基督因著愛我們而釘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贖罪,我們才能除卻絕望,持有永恆的盼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